開業界先河
“電爲聲之母”這句話,應該大部分燒友都聽過。在電聲領域,這句話是接近“定理”的存在。不論數字或模擬的播放、功放設備,想要做出頂級機器,就都必須在內部獲得並使用高穩定度、高純淨度的頂級供電。
而電源處理器,我們發燒友肯定是相當熟悉的。從濾波、隔離牛、校正式、再生電源,再到量子技術的電處,都沒能逃過我們發燒友的五指山。但大家見過的每一台電處,應該都比台灣樂梵的DCPER電處要大得多、重得多。樂梵這款小電處,實測僅重239克,絕對是“一手可輕握”的。而且,它和我們玩過的其他所有電處,都有著本質的區別:別的電處都是處理交流電的,而樂梵這款電處是處理直流(DC)電的,它還是地球村裏的第1款直流(DC)電處。所以,有媒體文章說樂梵這次是“開業界先河”,這話確實沒失真。從此,我們的唱放、解碼器、數播等標配的那些“看著就不發燒的DC電源適配器”,終于有了可以來補一補正氣的量産電處了。
但是,這比1斤啞鈴還輕的小電處,它有效嗎?這是任何電處都避不開的最關鍵話題。稍後我會在示波器客觀測量上、主觀音質評價上來綜合測評它,還會把能體現出它有沒有效果的音樂片段錄下來,公開邀請大家來群測它。
在這之前,我們先來充分認識這款開業界先河的DC電處吧。
拆而識習之
樂梵這款直流電處有兩個型號,內核完全一樣,只有一個外在區別:不帶輸入端DC電源線的叫DCPER-M;帶有輸入端DC電源線的則叫DCPER。我拿到的是前者,適合已經有DC電源適配器但想提升DC供電效果的玩家。
DCPER這兩兄弟,其實很好理解,特別是拆開之後:
①圖中左、右兩塊電路板,看似分開,其實只是切掉一部分來顯現下一層的材料。真機中是一整塊的電路板,構成上面一層專門針對DC進行重組和純化的“主動式”電路。它的基礎理論源自美國貝爾實驗室,樂梵經過研發和音響化改進,把這技術定名爲“DCPER電路”,專門處理DC電流中的突波、RF、EMI幹擾。
②DCPER電路板下,鋪了一整層樂梵獨立研制的“星辰”鑄造結晶材料。這第二層材料是絕緣的,緊挨著並隔著電路板或導線的絕緣層,“純被動式”地吸收DC電流中的各類幹擾。這些幹擾波被吸收後轉爲“星辰”材料的微熱能,靠著曲面厚鋁殼發散掉。
DCPER兩兄弟的要點,就上面那兩點。當然要保障總效果和産品力,下面3點也是剛需:
①機殼外連線,全都采用樂梵最高級的Silver Reference(銀參考)純銀DC電源線。用兩支直徑1.63mm²的自研超級導體銀+24K鍍金插頭,來確保高質量的DC傳輸。
②四面朝內彎的厚鋁殼是由兩塊鋁磚CNC銑出來的,比長方盒式的更結實,更低諧振;也有利于“星辰”材料的散熱、有利于對屏蔽外界的幹擾。
③DCPER本身是浮地的,還給用家預留了地線接口。當系統所在的環境電磁幹擾較大,或設備底噪較高時,就可用原配地線連接到地盒等獨立接地點,來提高屏蔽效果、減少等電位差。這樣有大概率能獲得更黑的背景、更寬的聲場。(這接地的本質應該是屏蔽地,所以不宜和電源地共用接地端子)
使用簡易,一插勝利
DCPER-M易于理解,也易于使用。把原有DC電源適配器的輸出頭插到它的輸入孔,再用它供電給設備,找個平穩的地方放好它就成,完全不用做任何設置。電壓45V以內、電流13A以內的直流電(已遠超各類常見DC供電的音響設備功率了),它都即插即用;而且不截流,不分壓。電壓方面,我用福祿克F15B+萬用表驗證過6個DC電源適配器,確實量不到有衰減。
示波器的紋波客觀實測
理解了DCPER-M,也明確了它的用法,接下來就是大家最關心的“有沒有效”議題。
客觀測量上,廠方在網絡資料上列出了4組示波器測量的截屏來佐證。但是,沒列出儀器和DC電源的品牌、型號。所以,DCPER-M好不好,我還得問問我的示波器。機型是RIGOL的DS1102Z-E,選的DC電源適配器是視易旗艦點歌機標配的美凱PDN6003A。測量目標是要透視DC供電中最具危害性、也很難處理的雜波——“紋波”。
上圖是PDN6003A的實測照片,在20mV垂直檔、50ns水平檔,能在觸發位的後面看到明顯的紋波,至少有4、5個峰。在測量的那半分鍾裏,觀察到最高的峰峰值是58.4mV,這可以算是一個不錯的標配DC電源適配器的水平(測過很多産品在100mV以上的)。下圖則是PDN6003A單測完快速加插DCPER-M後的實測照片。可見在同一水平、垂直檔位,已經難覓紋波蹤迹了,畫面已經很接近理想的DC供電紋波圖了。在測量的那半分鍾,觀察到最高的峰峰值從剛才的58.4mV下降到了2.4mV,已經達到一個真正的HiFi級DC供電的紋波水平。
我的示波器實測完,也說:“DCPER-M對紋波的處理,還真有幾把刷子。”
MQA-DXD的主觀試聽
DCPER-M在剛才的客觀測量中得出圖譜上、數據上的好,對于音響産品而言只能算是序曲;能在接下來的實際主觀試聽中讓我們聽到改善,這才是決定性意義的好。
這次試聽的系統方案是這樣的:先把DCPER-M插在我家主路由器上,連續24小時煲足10天。再選Mytek的布魯克林(刷1.44最新固件)網橋解碼耳放一體機,做“MQA文件反折疊、解碼”,並用它的12V直流輸入接口,來對比PDN6003A適配器“加和不加DCPER-M”帶來的聽感差別。轉盤是锂電供電的無風扇win10筆記本電腦,播放軟件用Foobar最新的1.6.1英文原版,跑內存做硬盤(RAM-Disk)模式。音樂選2L唱片公開免費下載的3首“折疊成標准MQA的DXD文件”。爲避免房間聲學和音箱擺位的變數影響主觀聽音結果,選擇相對免疫于房間聲學問題的全尺寸耳機森海HD800做審聽揚聲器。耳放則是我用開的高登GA-X Evo。
先聽我在活動和文章中經常推薦的《Blågutten》,只是這次從331M的DXD(24Bit/352.8k Hz)文件壓成了僅40M的MQA文件,再經布魯克林網橋內部反折疊成DXD再解碼。先不加DCPER-M聽前面的30多秒;再關布魯克林(設了通電自啓動)加入DC直流電處,原音量聽同樣的前30秒。我感受到這樣的區別:加了之後,架子鼓組、倍大提琴的低頻彈性更好,感覺低頻是有韌性的;而沒加時,這些樂器的低頻略有些發硬,聽感死板些,質感也不佳。加了之後樂器的殘響更明顯、更潤澤,聲場也更舒展,尤其在高度上不會有沒加DC電處時的壓縮感。後面小號吹奏的片段差別更是明顯,加了小號聽來有金屬質感,挺舒展,但仍能聽到一點雜音;而不加的話,金屬質感弱多了,倒是從有一點雜音變成有一堆雜音,感覺吵,心裏想換下一首。
再聽《Innocence》,和剛才那首一樣是挪威HOFF樂團的作品。聽感差別是這樣的:沒加DC電處時,鋼琴聽來有點寡淡、刻板;加了之後,琴聲更飽滿、更水潤;沒加時的聲音空白多一些,加了泛音、殘響更完整重現,音樂顯得更流暢靈動。沒加時還感覺樂器結像較小,但透明度卻不佳,整體聲場也有被壓矮的感覺;加了之後,樂器飽滿了、結像大點了,而總透明度反而還提升了,整體聲場的高度也沒了壓低感,回歸正常。再者,加了DC電處之後,打擊樂組和倍大提琴的飽滿度、結像凝聚度和質感,都比沒加時更好點。
最後聽《Come Away, Death》(同名專輯中有3首同名曲目,這是第1首)。我能感受到這樣的差異:沒加DC電處時,鋼琴偏瘦、泛音不足;加了之後,鋼琴泛音足了、聽來厚實飽滿了、也有水分了。沒加時鋼琴有點發飄,立體感不足,加了之後安定感和立體感都更好。再者,沒有DC電處時,人聲口型偏大,齒音偏銳利一點,女中音的頭部在歌唱時左右轉動的效果也不夠連貫、丟失了一些細節。加了DC電處後,人聲口型正常了,齒音收斂了一點,歌聲更加凝聚,還感覺歌者仿佛退後了兩步,距離更適中了;而且女中音的頭部在歌唱時左右轉動的軌迹,也得以更好地再現。
所以,主觀試聽“大考”也證明DCPER-M是有效果的。
獨測青銅,群測王者
通過一套系統、兩只耳朵的評測結果來證明DCPER-M的有效性,哪怕我盡全力做到細致、客觀,但也絕對存在局限性。所以這次我用D100錄音機,直接把PDN6003A加和不加樂梵直流電處供電時,布魯克林網橋的線性輸出信號錄了下來。錄的都是不可編輯、難以作假的DSD64。大家也不用怕文件下載會很費時,3曲都只錄約前35秒,目的就是方便大家盡量快速下載,也方便大家在自己的系統上快速對比。若不熟悉這幾首音樂的話,建議每段音樂還是分成兩段來快速切換對比。
電處、器材有沒有正面效果,還是要大家在自己的系統上驗證過才是發燒的王道。蘇轼曾問“事不目見耳聞,而臆斷其有無,可乎?”對此,理性派/科學派發燒友的回答是:“當然不可”。希望大家都能聽辨出各種差別,也祝願大家都收獲更多的系統改善和音樂之美。
附錄:
① 錄制的對比音頻文件下載鏈接:https://share.weiyun.com/Lp0BQZ6z
提取密碼:sx6aui
*微信或者QQ、TIM掃碼登錄即可“普通下載”,各地不同網速,大概要一壺茶的時間*
大小: 126059447 字節 (120 MiB)
文件完整性校驗的CRC64碼: 92AC7BCA816DE5D7
② 對比試聽的2L免費樣板曲庫鏈接:http://www.2l.no/hires/index.html?